性霸凌凸顯的「罪」

  (12-28-2014一心)
再讀一次《別把心門關上》:世間資訊如微生物繁衍,微生物有益有害,需要的是思考力和判斷力的免疫力培植。永遠用不知道、不判斷的謙虛來虛己以待,才能空出心來,學習真正的知識。
「批判對錯」是讀者的事,
「証明有無」是檢察官的事,
「判有罪無罪」是法官與陪審團的事,
「真的有罪嗎」是上帝與自己良心的事。
陳為廷事件看到,我們的社會有很多志工式的風紀股長、檢察官、法官,根據片面事實就可以記警告、起訴、定罪、判刑了。
然而,見樹不見林的討論,並不會防止類似的事情繼續發生。家庭中的霸凌,校園中的霸凌,職場中的霸凌,軍隊中的霸凌,政府對人民的霸凌,民意代表對民意的霸凌。公權力強迫世世代代的子孫生活在看不見的核災風險中,強迫下一代承擔上一代留下的環境負債、政府負債,處處是更恐怖更一面倒的霸凌。

對陳為廷的集體性霸凌

(2014-12-25一書)
網路上一片撻伐,對於一個曾被連續性騷擾、性霸凌的男生而言,可能覺得莫名其妙。
莫名其妙的是撻伐者真的會區別性騷擾、性霸凌、妨害性自主的界線嗎?
性騷擾(告訴乃論罪)、性霸凌、妨害性自主(公訴罪)不只發生在男對女,也發生在女對男,或男對男,甚至發生在女對女身上。
這種身體侵犯通常發生在某一方強凌弱,統稱之為「性霸凌」。刻意強調男對女,是因為社會上大多數人認為男強女弱,但對一個曾被女生或男生連續性騷擾、性霸凌的男生而言,性霸凌就是性霸凌,沒有男對女、女對男、男對男、女對女的差別,只是被「性霸凌」的男生可能比被「性霸凌」的女生更羞於啓齒。

請接納不一樣的愛

(2014-12-22一圓)

歸亞蕾沈重一句「她是我妻子」,道盡世間的愛不是蠻橫的法律所能阻隔
畫面中,病患需緊急開刀要親屬簽名,歸亞蕾表明是病患的好友,醫生:醫院規定要親屬才能簽名,拒絕她的簽字,畫面轉到她急著找患者親屬的身影,那份焦慮是任何病患家屬都可感受到的苦。
結果來了個只有血緣關係,卻無任何親情交流的姪子,這影響了患者被醫治的權利,錯過醫治的最佳黃金時間,讓活者留下深深的痛,就只因為他們是女女結合,冷血落後的法律依法不給予通行證
就一張蓋了章的紙,能代表什麼呢?能夠保證男女結合的愛,勝於任何女女、男男的愛嗎?情愛是靈魂的結合,由兩顆真心來決定,不是由有沒有性能力或生殖功能來決定。情愛像「結拜(kiat-pài)、換帖(uānn-thiap)」,豈可以性別來度量、來框囿設限。異性才能結合,就好比古人把同姓結合都當做近親通姦一樣荒謬!何不讓情愛像結拜、換帖一樣自然!

兩部同性戀紀錄片

(12-17-2014一虹)
淡水文化基金會淡水藝術工坊播放兩部同性戀紀錄片-2000年的歷史課(History Lessons)1994年的在南非出櫃(Out Of South Africa),導演芭芭拉‧漢默爾(Barbara Hammer)
第一部拍性解放身體的自由,美國很早就有女同志軍營、女同志選美,感覺好像來到「女人國」,性挑逗好像少女對身體的探索。有男生在座欣賞也沒被礙著,因為我嚮往靈魂層次。
第二部同志在南非開會,討論議題包括跟父母坦承性傾向、跟喜愛的同性表達愛、如何面對學校社區的排斥、自我認識找到自己的主體性。有非洲黑人說他們不知道有同性戀這回事,即使跟同性有身體的接觸,他們也不承認是「同性戀」,大概以為只是兩小無猜吧。這個族群最保守最排斥同性戀,也是最容易感染AIDS的,是因為他們知識匱乏,不承認也不願作防範吧?有位女性同志說因為伴侶是女性,會被非洲男人當作處女而想強暴她,這是非洲女同志最大的危機。

有一種愛小小無量

(12-06-2014 一心)
男孩與女孩相遇不久、發現對彼此都有好感之後,女孩說:我是手榴彈,會傷害每個跟我有關的人,我必須將傷害降到最低。
兩個人,其實,都把死亡放在心上了,但女孩的選擇是安全防護,男孩的選擇是把自己攤開
男孩主動去了解女孩的生命,不是她的病情,而是她的喜歡、她的恐懼、她的一切一切,甚至把自己身為癌症兒童的珍貴願望與女孩分享,一起踏上荷蘭的圓夢之旅──去拜訪她情有獨鍾的作家。
作家助理,帶他們去參觀了安妮法蘭克之家。二次大戰期間,少女安妮為躲避納粹屠殺,與家人藏身在頂樓密室中,長達兩年,最後被密告、逮捕,在集中營身亡。這個紀念館,完好地保存了當時的原貌,用來掩飾通道的書櫃、狹長的樓梯,就跟安妮日記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樣。

從感情依賴走到感情獨立

(11-16-2014 一心)
生命之歌第三堂主題是關係倫理。
我們都同意,愛是要來讓人自由的,我們都同意,所有關係的初衷、包括家人之間的關係,都是為了讓每個人實現真正的自己,然而,為什麼我們常聽到人說愛是束縛(love binds),愛是盲目(love blinds)為什麼很多時候,我們在關係裡感覺到的不是自由,而是擔憂、恐懼、壓力、罪惡感、牢籠?
邀請大家分享,在關係中感覺自由、或感覺束縛的體驗,新朋友美蓮分享的是母女關係,媽媽總是不斷叮嚀她要如何如何,這樣的態度從小到大都沒變過,彷彿她仍是那個未成年的女兒。瓊慧接著呼應說,她母親也是這樣的,不過,媽媽過世後,她現在想起那樣的叮嚀,卻是很溫暖,說著說著,她眼眶紅了。芊瑜說,同儕間,有時候會為了怕朋友難過,而不敢說真話,甚至,說假話,讓她覺得不自由。純君說,工作上,會為了怕別人失望,而給自己很大的壓力。
我問大家,有沒有能夠貫穿各種關係的倫理,是真的能幫助我們回到關係的初衷?大家回答:信任,關心,尊重

媒體公器侵犯私領域

(10-25-2014一虹)
1999年德國電影《狂琴()難了(Gloomy Sunday - A Song of Love and Death)》電影以一女三男的四角戀為主軸,搭配「Gloomy Sunday」這首傳奇樂曲與猶太悲情,打造出一個迷離苦澀甜蜜傷感的愛情故事。這齣愛情故事告訴世人,能砍殺愛情的只有公權力與人云亦云的思考邏輯。
男主角之一拉西婁成熟穩重,寬宏大量,會做生意。生日那天晚上伊歐娜情繫鋼琴師恩得斯身上,拒絕了漢斯的求婚。走到了一個Y形路口,恩得斯走向左前方回住處的路上,拉西婁說「每個人都必須自由的決定(free to decide)」,帶著微笑,走向了右前方。再回頭,她已然逝去。他失落的坐在河邊,剛好救起求婚不成而跳河殉情的Hans,隔日還送他上火車回德國。
自那夜起,伊歐娜拉西婁恩得斯之間的三人生活就在拉西婁一句「我寧可只擁有部份的她,也不要都沒有」展開三人組合的愛情(ménage à trois)各自找到了波希米亞的幸福

被剝奪的罷免權

(10-11-2014 一心)
美國加州上個月底通過了一項被暱稱為「Yes Means Yes是等於是」的法案SB 967),規定在所有接受州政府補助的大學中,當學生向校方舉報受到性侵時,校方必須採取「正向表述同意標準」來認定性侵是否成立。
有關「正向表述同意」條文內容是這麼說的:
「沒有抗議、沒有抵抗,或者緘默,都不等於同意。正向表述同意必須在性活動中從頭到尾一致,在過程中隨時可以反悔。參與者之間存在交往關係,或者曾有過性行為,都不應該被視為同意的指標。」

越問,心越開

(2014-10-03宥娟)
心裡一直有一個問題,我許多次試著想要探索,但感覺它像是一個古老的結,很難解開,下午的靜坐中忽然像是有所發現
傳統的一夫一妻制,似乎已成為一種人類根深蒂固的制約,似乎,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和保護別人的方式,它甚至是一種信仰與信念,當人們在感情的世界裡遇到困難時,如何的取捨才是兩全其美?既忠於自己又不傷害對方?
想起師說「真愛需要定力」,處理關係,真的需要智慧和冷靜,同理自己又同理別人是因為深深的愛,也需要深深的愛,以及尊重。
性是什麼?師說:「全身從頭髮到腳趾無一處不是敏感區,無一處不流動身體很流動很舒服的狀態就是性,性是生命自然而然的狀態。那麼,有問題的,其實只在想蘊,以及想蘊所延伸出來的種種限制、控制和教條吧!
我始終認為禮教不是用來創造文明,只能夠用來殺人。

男性社會的性別懲戒

(09-09-2014 一心)
強暴會不會是來自於社會壓力下的性別認同框框?就像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為女性爭取教育權,就遭受了恐怖組織塔利班槍擊的懲處。女性比男性學歷高,對男性尊嚴威脅佷大。
在男性中心的社會,女性的髮型、衣飾、適合學什麼(芭蕾、鋼琴、)、不適合學什麼(理工科、),由男性界定。
在男外女內的社會壓力下,男人要像男人,女人要像女人,什麼叫像男人?有女人喜歡。什麼叫像女人?有男人喜歡。
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壓力下,男人不得女人喜歡,就不像男人。女人不得男人喜歡,女人就沒價值。在無後為大的社會壓力下,女人沒生兒子,就要貶值。
如果沒有社會壓力,男人不必像男人,女人不必像女人。男人喜歡自己、不必靠有女人喜歡。女人喜歡自己、不必靠有男人喜歡。人無分性別,只要喜歡自己、嚮往自己的最真,就可以做最真最自然最流動的人,完全不依賴對象的肯定。

我夢想的夫妻關係

(09-04-2014一賢)
跟太太對話,我就事論事,太太很容易對號入座,然後我內心就升起苦受,有一種被親近的人誤會的感覺。怎麼一個和你生活了30年的人,是這樣子看你的?
例如:她從冷凍室拿出昨天吃剩的半個貝果。貝果已買很久了,就剩這最後半個。我很單純地說:那包饅頭(其實是全麥有機素包子)快到期了!她卻說我面色凝重、口氣是在指責她? 因為我臉上沒有微笑以對嗎?
修行就是在鍛鍊「捨念清淨」──有這樣的「感受」,如何不讓他變成「想」的亂流?
她講的人不是我,只是她的取角。尊重她認知的角度和立場,這樣去看,就看到自己迴向的身口意還可以更清淨。念念轉正,感恩太太校正自己的身口意。

法官打造的夫枷

(2014-08-02季菁)
之前曾在報上看到90歲的老太太余菊妹提起離婚訴訟的案件,當時還以為這位阿嬤是屬於社會底層,沒有受過教育,也沒經濟來源,所以隱忍了這麼久。後來看了今周刊的報導,才得知她是位教師,也是位曾幫先生拉到業績,幫助先生升職的能幹太太。
但在早期不尊重女人的文化下,自24歲嫁給先生開始,她從未參加過學校的員工旅遊。薪水除了要養育自己的小孩外,還要付小叔的學費。三餐中好的菜和肉給其他家人吃,自己只能梅干菜果腹。即使如此辛苦的付出,先生仍家暴、外遇不斷。一回帶小叔出外購衣,稍微晚了點回家,先生就不分青紅皂白的打了她一巴掌,這一巴掌打出了她想離婚的念頭。

在對的關係中學習

(07-03-2014 一心)
政源跟一位女子交往,但發現兩人的價值觀格格不入,在政治議題上,也常會有爭執,本來已經分手了,但最近,那位女子又邀請他去跟家人吃飯,而且,很積極要跟他結婚。
問他在這段關係裡,得到什麼?他說:「我從來沒有要得到什麼,如果真要說有什麼,應該是友誼的陪伴吧。」這位女子有憂鬱症,之前都會陪伴她,帶她去看醫生。
我們問他,有沒有想過,自己理想中的關係和伴侶,是怎麼樣的?
政源說:「想當然是有想過,但是,自己條件也不怎麼樣,就不敢奢求,而且,自己年紀也不小了,想說,或許就沒有下一個機會了
講到這裡,大家趕忙說:「我們剛剛在等你的時候,還在那邊說:跟政源在一起的人一定很幸福!而且有人還要介紹她的朋友給你認識,代表她很肯定你,對你印象很好!政源不要妄自菲薄,你值得更好的!」

好心疼又好聽(看)的歌舞—Chandelier

38歲歌手 Sia Furler,出生於澳洲南部,父母都是音樂人。
是支持性別多元社會的雙性人,「我不在乎你的性別,我在乎的是你這個人」。
她有天才型的創作力,是眾多有名歌曲的作者。4年前診斷出罹患「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(Graves' disease)」,原本她已打算退隱,經甲狀腺素替代療法有好些,再度復出。
美國善待動物組織(PETA)有名的公益廣告是sia推動的。
這個月剛訂婚,這次是男生,對象是紀錄片製作人Erik Anders Lang  
音樂影片《水晶燈(Chandelier)》講一個派對女孩的活力與困倦,生命的歡暢與自我毀滅,舞是來洛杉磯23年的編舞家Ryan HeffingtonSia合編的。
搭配的小舞者 Maddie Ziegler 11歲,扮演小時候的Sia,相當搶眼,詮釋音樂的舞步,有時讓人忘了聽正在唱的歌!!

直面婚外情的自信

(06-08-2014一賢)

太太說瑞的朋友因為先生和女同事經常一起出差,最近一次出差還因為出去玩,忘了小兒子的生日,當他發現先生將行車記錄器電源抜掉時,先生又刻意說謊。他覺得不應該懷疑先生,可是內心又停不下想蘊,已經接近憂鬱症的程度。
瑞跟她的朋友說要相信先生,她們這些讀書會的女士們,也都認為做太太的應該要相信先生。
她問我的看法。因為她的朋友都是女生,她認為男生和女生看法可能不一樣。
我說看法跟是男是女沒有關係,反而跟懂不懂得真正的兩性關係,看法會有所不同。真正的兩性關係是鼓勵彼此做最真的自己,不會為了維持兩個人的關係而虛情假意。
做先生的言行已經得不到太太的信任了,怎麼可以兀自壓抑要做太太的去相信先生。相信不是相信先生一定不會有婚外情,相信是相信先生也想做最真的自己。

一個人就很完整

(2014-05-16郁曼)
公視誰來晚餐「變男變女變變變」的介紹跨性別伴侶,好奇看完影片,內心咀嚼著他們的苦。剛好又看到公視紀錄觀點也在講跨性別者的故事,而且是印尼:瓦瑞阿尋愛之路(Tales of the Waria)
瓦瑞阿在印尼是指生來男兒身但是女兒心的人。印尼是全世界有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國家,在這裏,瓦瑞阿並不需要變性,因為曾經有一位瓦瑞阿受到國王的信任,付與重任,也因為信仰讓他們認為神給他們什麼樣子來,他們就該什麼樣子回去。但一般父母親還是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瓦瑞阿
這紀錄片裏有四位瓦瑞阿,其中一位可能挨不過父母的壓力/期望,後來跟神祈禱,「回復」男人的裝扮,也結了婚、生了幾個小孩,父母感到很欣慰,但他終究不快樂

看見自己

(05-15-2014一三)
在網路上觀賞了一段巴西葡萄牙語影片,一位婦女在家中水池分娩的紀錄,畫面中,除了醫師、助產士,圍繞在產婦身邊的還有先生、17歲的兒子,以及2歲的女兒,大家一起等待小女兒的到來。在他們的文化裡,女人生小孩很正常,家人陪伴分娩也很自然,沒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問題。
4.23 公斤;53公分
回想太太分娩時,我在待產室陪伴太太等待子宮頸張開,但沒有進入產房,沒被邀請、也沒意願,或也沒有這項傳統,似乎男性對這個地方是敬而遠之的。女嬰擠出母體的一剎那,我情不自禁地濕紅了眼眶,彷彿看見了最純潔、最天真的自己,而華人世界的男性,好似不曾有過這樣的體驗。男女有別,我們忘記了本來面目。

找不到完美伴侶?

(05-03-2014一賢)


       新加坡政府 6年前因越來越多新加坡人到了適婚年齡,選擇遲婚或不結婚而出資拍攝促銷「結婚」的廣告,這部影片叫葬禮(Funeral),馬來人導演Yasmin Ahmad,擔綱演出者 Jo Kukathas
影片中 Jo Kukathas飾演一位錫蘭裔太太,悼念著她剛死去的華裔老公。
她的悼詞和大家預期不同,她竟然當著全體親友描述著她老公在床上如何的「打鼾」和「放­屁」,還當場模仿這些聲音。這部影片意有所指地說家庭就是接受伴侶的­不完美。 
其實,年輕人不結婚不是因為找不到完美的伴侶,正如我們不會因為找不到完美的工作而不工作。新加坡政府和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一樣,都是華人大家長式的專權政府,什麼都要管。只會從當權者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,不會願意傾聽人民的聲音,來了解根本原因,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。 

獻給受盡磨難屈辱的母親

(2014-04-22 狄雨霏)
何成瑤只穿着內褲坐在攝像機前,身上扎滿了針灸用的長針,這讓她看起來有點像人形豪豬。這則行為藝術作品題為《99針》,現在已經拍成一部錄像片和一張照片。
在另一個作品,題為《開放長城》的照片中,何成瑤赤裸着上身走在中國的長城上。她的女性身份顯而易見,給中國俗語「不到長城非好漢」附加了一種不同的解讀。
這到底是在展示裸體,還是另有深意?
藝術批評家佟玉潔撰寫過一本中國激進女性藝術的書,她說,「這是身體政治。」何成瑤的作品通過行為藝術、視頻和攝影來探索裸體、精神疾病和記憶,佟玉潔評價道,她的作品對於一個在亞洲藝術中極少受到審視的話題極有價值,那就是母女關係。

以愛為名的施暴

(2014-02-25平路)
前幾天,習近平連戰見面,說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從來沒有改變,也不可能改變。」習近平用的字眼是「不可能改變」,何等斬釘截鐵!在這個改變原屬於常態的世界上,習近平採用這般強橫的字彙,意味著什麼?
放在文學的語意上,這一句「不可能改變」,讓人聯想起絕望的愛、強迫的愛、暴力的愛,分手前夕了,面對不可挽回的情境,以愛為名的施暴者,暴力語言是意志力的延伸。當一方恫嚇著要海枯石爛,抹滅的正是對方的自由意志。若你執意分手,我可就要親手掐死你!

情人節的鏡子

(02-15-2014一三)
昨日一早,依照慣例,準備用豆漿機打一壺豆漿出來。岳母說今天是元宵,煮湯圓給你吃,好不好?我說早餐吃麵包就好,岳母說她其實也不吃湯圓,心想,岳母不吃湯圓的這個習慣我知道,老人家吃湯圓,對腸胃很不好。不一會兒,岳母又說,我去買一罐甜酒釀,然後煮湯圓給你吃,好不好?回拒了,心想,執意織毛線圍巾送我的情節,莫非又要重新上演?
既然沒讓我吃到湯圓,岳母乾脆上市場買了一些菜回來,中午這一餐,餐桌上有雞、有魚、有青菜,但只有我跟她二人在家吃飯。岳母說,今天過節,多吃一些。感覺上,這份心意遠勝元宵的氣氛,於是跟岳母說,今天是元宵,也是情人節。岳母沒聽出我真正想說的是,今天好像在過情人節耶!
用完餐,我在廚房洗碗,岳母幫忙收拾餐桌上的剩菜,她用保鮮膜將剩菜封裝,然後露了一個口透氣。菜是熱的,保鮮膜上沾著一層蒸汽。事實上,這件事曾跟她多次討論,每次都跟她說等菜涼了再封,但每一次的結果都是一樣,實在想不透。

人在心不在?

(2014-02-07韻雅)
我和Scott處於兩種不同的狀態,我是減法,他是加法。我正減少樂團的行政事務,台灣演出活動幾乎暫停了,想讓自己歸零,重新思考下一個跨步;Scott每天想著開拓國際展演機會,夜夜在電腦前眉頭緊蹙打電話。
我試著不受他的緊繃影響,但是今天當他訴說著國際事務連繫過程的種種困境,我心中覺得很煩。Scott覺得一定要這樣用力推銷,不然會沒有機會,我則覺得可以更自然、更知量些,做好一個出國計畫就不容易了,他卻規劃著美國、歐洲、紐澳、韓國的可能演出。

10年的無性婚姻

(02-06-2014 一湛
先生一直以為床上表現是最重要的責任,他一向很賣力,甚至忽略我們有很多無法溝通的地方,都想要用「床頭吵床尾和」來息事寧人,更氣的是他總是說這是我要的,我一定很享受,任憑我怎麼說明感受和想法,他都聽不進去。
2003年我第一次參加夏禪,體會到身心安靜的舒暢,知道靈性的提昇才是此生要的,不想再受制於「食色性也」的動物層次。
回家後跟先生攤牌,請他尊重我的選擇,他說:你準備好了,可是我還沒有。經過協調約定給他一年的時間、30次的額度。不到一年,額度滿了,我們開始進入「無性夫妻」的新階段。
他偶而會挑逗抱怨一下,我總是鼓勵他另闢戰場,還可以互相幽默調侃一番,10年的無性婚姻,讓我們的感情越來越好,因為我們又回到朋友和室友的關係,彼此有空間、互相關心、尊重和支持,大家都可以做真正想做的,不需要婚姻和性來綁住彼此,來模糊焦點,也不會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。而且還有一個原本沒想到的好處,是他深知我已經不好此道(絕無爬牆可能),所以他對我的行蹤和要做的事,完全的放心和支持,我們又能做真正獨立、完整又自由的人了。

如果無性人都出櫃

(02-06-2014 智美)
越靠近靈魂,欲望就越乾淨,品嘗呼吸、身心輕安是最美好的時刻。
不需要性就可以很滿足,放鬆了、氣飽足了就沒有鬱悶需要宣泄,不是同個靈魂的必然是有條件的交換,是慾望的對象,那不會是真愛!
有些人近在眼前可是卻感覺距離遙遠,有些人遠在天邊可是卻感覺就在眼前;只要沒有真正的愛,距離近反而易生排斥。
好友說:解放了婚姻的魔咒,可以自在的做自己,不再痛苦受婚姻中種種義務履行的束縛,不再受男性威權的控制!
與客戶聊天當中,發現有不少都是先天的無性人,她們被家庭社會教育要結婚生子才是自然,可是卻很痛苦的強迫自己跟先生行房,誤以為這樣才是正常。

原來真的有「無性人」

(02-05-2014一賢)
讀了「無性的親密關係」這篇文章,看了裡面的幾個短片,才知道原來還真的有「無性」的存在。
我們的學校、社會和家庭教育裡,從來不曾給我們真正的性觀念。我一向是個很有主見的大男人,但對「性」的理解,卻得承認完全來自道聽途說,然後想當然耳。我們的社會和家庭對「性」的觀念,相對於西方社會是非常保守的,在對「性」缺乏真正了解的狀況下,我不只不敢談「性」,還對「性」有很大的錯誤解讀。
直到最近看了很多不同的性觀念,才逐漸了解「性」原來是像吃飯那麼自然,不需要矯飾,也不必強求。今天從那百分之一「無性」的族群中,更清楚地認知到性不性都是那麼自然,就像師開示過的「性」無法達到真愛。
以前對「性」無知時,以為兩性間先有性,才有愛。後來,雖然知道真愛是跟「性」沒有關係,仍然不認為沒有性,還需要有對象的愛。看到「無性的親密關係」之後,更清楚認知到「性」跟愛不必然有關係。我們將性和愛連結,甚至一知半解地跟著科學家說腦下垂體分泌的荷爾蒙催產素(oxytocin)叫做「愛情荷爾蒙」,其實這些可能全是一種「羊群效應(bandwagon effect)的直覺,把胃液分泌多當成胃口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