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管理與兩性關係

大卿導師開示於2003716.17/台中教師研習營 

各位親愛的朋友,早安:

今天很開心能來這裡跟大家分享生命的見證和喜悅。孔子說:益者三友,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。這就是「親近善知識」。親近善知識就是你交到好朋友,有一個直心、體諒、又飽學的朋友,當你遇到任何問題,都可以跟他商量。當你跟這樣正直、體諒、有愛心、學問又很好的朋友在一起,跟他對話久了,慢慢地,你在處理問題時,就會浮現他說過的話,這也是你內心的對話,這種對話就會慢慢導出正向。經常跟他對話,就會漸漸熟悉他的思考模式和反應模式。從此,在內心的對話裡,不必一直跟隨自己過去的經驗走。用佛教的語言,就叫做「不再跟自己的業力對話」。常跟善知識,跟這位正直又有愛心的朋友對話,智慧就會增長。


我們現在也是在進行一場對話,座談會就是在進行對話,很由衷、很放鬆地來探討生命,不帶成見、打開心量,來探討生命,看看這樣的對話,能不能幫助我們看到:原來的我是「英雄本色」、原來的我是「菩薩本色」。我們原來都是很瀟洒、很美麗的人,社會壓力扭曲了我們原來的憧憬和理想。我們能不能找回那顆最單純、欲求最少的心?回想幾十年下來最有理想、對人性最有浪漫憧憬的時候是什麼時候?這一生最美麗的時候是什麼時候?有沒有可能回到那個時候?不管有沒有可能,我們一切的對話都是要導回那個狀態,以一顆最單純的心重新認識世間,重新認識我們週遭的親人和朋友,我們的對話就是要導向那裡。如果不能導向那裡,理想要放在什麼地方?熱情怎可能洶湧澎湃?

我們聞思班有一位同修,他第一次來參加時,看到我們講義上的第一句話:「世間可以不必對我那麼好,卻對我那麼好!」就遠樣簡單的一句話,他淚流滿面。「世間可以不必對我那麼好,卻對我那麼好!」好簡單的一句話,他就好感動,這就是感恩的心。感恩的心那麼強,這就是人性的可貴。我們常常覺得人性醜陋,但是人性還是有很可貴的,只怕你不再去珍惜。只要肯珍惜、肯探討、肯由衷地來面對,我們就不至於那麼快地否認人性最光輝的一面。

學生問:對我們家人,我要問三句話,第一句話:「你覺得我愛你嗎?你覺得我真的愛你嗎?你覺得我對你的愛是真正的愛嗎?」但是在同事之中,這樣子問有點奇怪,不曉得有什麼更好的句子可以問?

導師答:同事的話,就不要問他「我愛你,你愛我嗎?」

學生問:那同事之間該怎麼問?

導師答:同事之間就問:「你覺得你愛你的媽媽嗎?」「你覺得你愛你的小孩嗎?」「你覺得你真的愛你的小孩嗎?」「你覺得你真的愛你的父親嗎?」「你覺得你給父母的愛是真正的愛嗎?」「你覺得你給小孩的愛是真正的愛嗎?」就這樣子引導。先解決他比較開得了口的,再來解決你跟他同事之間的愛,因為他現在還不習慣這樣的對話。同事之間一提到同事之愛,就會覺得有點奇怪,這樣的話如果是男同事問女同事,他會覺得:「你是不是對我有意思?」異性之間自然就會想到男女之情,同性之間會想到同性戀,很敏感的。我們先引導,引導他去問這三個問題,幫助他在自己的家庭中去問這三個問題。

學生問:先跟他用聊天的方式?

導師答:對!我們這樣討論,就可以淚流滿面,因為那都是人性的痛處、人性的暗夜、人性最脆弱又最美麗的地方都在這裡。光是討論這種問題,就很溫馨,溫馨中也可能帶有難受,因為他還有很多的往事不堪回首,所以問這些問題可以拉近距離,可以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什麼是愛。這些問題真的是非常大的問題,很多人是不敢談的,但我們認為可以談,而且可以談得很深入。

學生問:請問導師,平常我們感覺有餘,可以把愛分享給別人,但是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去愛,又想去愛人,那就會變成一個很大的負擔。請導師開示。

導師答:我們講的愛就是至少不對人不好,我們有能力,當然就會想要分享。沒有能力,不需要勉強,這時候我們就是在醞釀自己有更多空間、更大的能量。幫助別人要有能量,要愛人也要有能量。心中有愛,雖然還沒有行動,但是隨時都在醞釀。雖然說每個人都需要幫助,但最重要的力量還是要靠自己。比如說你的配偶中風,他需要復健,你沒有辦法僱人來幫他復健,你上班的收入付不起。你知道中風後六個月內不好好復健,會來不及的。諸如此類的問題,就是人生的兩難,有些事是沒辦法的,他有他的業報,他有他的福德因緣。有福氣或者很有錢,可能就可以僱請復健的人員來幫他復健。你是想要幫忙,但是你自己要上班,甚至要照顧小孩,那真的很累,真的沒有那個體力。你雖想幫助他,卻沒有空間。在他最需要你的時候,你真的幫不上忙,這個並沒有違反你愛他,沒有違反真正的愛,這裡面其實涉及到很多因緣。

學生問:導師您好,上一節課您提到:「了解情緒,然後還原到原來的狀態。」是不是能夠舉例說明得更清楚?有的人說轉化就是跳過那個問題,以比較正向的方式來想這個事情。剛剛導師的意思好像不是這樣子地還原,請問它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情形?

導師答:我們的對待都發生在關係裡面。所謂還原就是還原到我們沒有關係的時候,我們還沒有發生關係之前,那時候我們是怎麼對待的。有一個關係存在,這個「有」可能會變成一個束縛,那就不容易從「沒有」來看這個關係。從「有」來看,就會說:「人家的夫妻關係是這樣子,我們的夫妻關係怎麼是這樣子?人家的兄弟姊妹是這樣子,我們的兄弟姊妹怎麼是那樣子?」這樣想就沒辦法還原,因為這樣子頂多只能轉化。

「轉化」就是:別人的父母是別人的父母;別人的子女是別人的子女,你不要拿他們來跟我比,不要說別人的父母怎麼對待小孩,不要說別人的媳婦怎麼對待婆婆,不要跟我講那個。還是在原來的關係裡面,那種只能轉化,轉化就是認定說:「命啊!運啊!你又沒那個命,你不要跟人比,他們是他們,我們是我們。」或者說,已經是這種關係,就歡喜做、甘願受。你只能不要求那麼多,卻偏偏習氣上會看對方很不順眼,就是沒辦法接受對方,等於我們被這個關係給套牢了。

「還原」就是:如果我們沒有這一層關係,如果你是別人的媳婦;如果你是別人的小孩,我會怎麼對待你?我是不是比較能抽離出那一種「我的」──你是我的小孩、你是我的父母。因為你是我的父母、因為你是我的小孩、因為你是我的兄弟姊妹、因為你是我的配偶,我們就給這種種關係套牢了,就沒辦法回到還沒有發生關係之前。「還原」就是回到還沒有關係的時候,還沒有關係,但我想跟你建立關係,那個會比較單純。

還原有很多種,現在只是介紹還原中的一種,另外一種更微細的還原,就是還原到沒有起情緒的時候,還原到心情平靜的時候。在情緒發作跟情緒平靜的時候,對待方式是不一樣的,還原到情緒平靜的時候,我們也稱之為「還原」。我們都不會很喜歡不平靜、不冷靜的自己,我們都比較喜歡冷靜的自己,所以還原就是回復到原來平靜的狀態。「回復」,它有恢復的意思,恢復到我們還沒有發生關係,有想要發生關係,比如我想要跟你結婚,但我們還沒有結婚之前,我對你是什麼態度?有沒有辦法回復到那個時候?那種感覺比較單純,我們稱之為「初發心」。

學生問:剛才第一節課看投影片時,有幾張圖片讓人看了覺得好震撼,其中之一就是一個嬰兒的照片,他那個亮亮的眼睛,讓我反省活到這個年紀,已經失去那樣子的天真。不天真,就不敢真正地去愛,因為會很怕受到傷害。活到三、四十歲,在生命的經驗裡,好像你很天真地對待,常常卻換得傷痕累累。現在想請教導師的問題就是:第一、我們如何找回天真的心?第二、當我們嘗試用天真的心去重新認識、建立關係的時候,如果依然有受傷的感覺,請示導師應該要如何處裡呢?

導師答:對人好會受到傷害嗎?現在所謂的受到傷害是一個蠻抽象的東西。什麼叫做「受到傷害」?為什麼我們會受到傷害?為什麼跟人家發生感情就會受到傷害?是不是感情裡面有一種東西叫做「承諾」?

學生問:是啊!就還是會有所要求。

導師答:我們很努力地去種花,如果花沒有開是不是一種傷害?如果花染得病蟲害,對你是不是一種傷害?可不可以沒有要求,純粹是以種花的心對人好,花能傷害我嗎?

學生問:可能真的要問自己,自己還是會有有所求的心,會覺得種了這個花,花不開,也許還不會受到傷害,但是會有點失望。

導師答:失望比傷害好多了。

學生問:循序漸進啊!

導師答:對!失望沒有關係,但是不要有受傷害的感覺。

學生問:在失望的過程中,怎麼讓自己再有信心?還是願意再一次嘗試、再種花?

導師答:當然要再種花、再研究啊!土質可能不好,澆水澆太多啊,或者忘了澆水,或者缺乏某些營養,就是要做一點學習,重新開始。

學生問:人跟人之間的關係,不管是師生關係、親子關係、父母跟子女之間的關係,感受到有點像導師剛才講的那樣種花的感覺,會覺得在每一個階段的各種關係,或情感的投入裡,會有點想「要」,這個是不是有所求的心?

導師答:我想過程比結果重要,能不能走到那裡算到那裡?能不能這樣子?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喜悅,所以不要一直等待結果,而是這整個過程就是喜悅。能夠隨時停下來,就能夠看到開始,本身就是結束。

學生問:我們要教導小孩子去面對死亡,但是,如果是我們自己要面對死亡,該怎麼辦?因為死亡之後是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世界,到底是怎麼樣的世界?我們都不曉得,所以我們會很惶恐、害怕。這個問題,我先前參加過一個研討會,討論一個問題是:假如知道你就要死,你要怎麼辦?你會做哪些事情?我會感到茫茫然,我不知道死後,我要怎麼樣?很多人都想說如果我還有些時間的話,我會做什麼事?比如有一個人他就說:「我會把家裡所有的保險單整理起來。」好像有點要交代後事,但是你交代後事以後,對於面對死亡的惶恐,還是沒有得到解決。

導師答:面對死亡最簡單的一個解決辦法就是不要死,你要有一個不會死的方法,你只要會死,一定會怕死。只要會死就一定怕死。有一個方法不會死,就是有別人替你活著,有別人可以替你活著,那種感覺要出來。這不是假的,可以很真實的。有一部電影叫做「戰地鐘聲」,男女主角最後的對話,就是這樣子。故事是大約七、八十年前的西班牙內戰期間,男主角是一個在西班牙教書的美國人,他去支援西班牙的內戰,他的任務是去炸一座橋,橋炸完了,他完成任務了,卻被敵人追擊,他騎著馬要逃離時,突然他的馬撞到大石頭,摔了一大跤,他的腳也跌斷了,那女主角跟他才認識三天三夜而已,卻已經愛得纏綿悱惻。女主角對他說:「我不要離開你,我要跟你死在一塊兒!」,男主角說:「妳死,我們就兩個人都死了;妳走,我們兩個人都活了」。他說:「妳在這裡陪我死,我們兩個人都死,但是妳離開了,我們兩個人都活著。」那種感覺要出來啊!那種感覺就是不會怕死,這就是說真愛得永生的意思。心中真的有愛,你就得永生。

我再講具體一點,細菌它不會怕死。為什麼?因為他複製的都是同樣的東西,比如說,我們200年後的基因工程,可以複製完全跟你一樣的人,本來你是一個水怪,砍了一個頭又生出一個頭,你不會覺得你死了,你會覺得那個好像頭髮剪掉一樣,你沒有感覺,因為頭髮屬於死的細胞,剪掉也沒有感覺,而且你還好好的,沒有死啊!所以我們會死是因為我們認同的「我」,我所認同的我死了,對不對?我所認同的「我」死了,當我所認同的人還在那裡的時候,怎麼會死?就沒有所謂的死亡了。細菌不會死,因為細菌的群落頂多是收縮,收縮成留下幾個菌種,但是它不會死,它還是在那裡,就像SARS病毒,就像天花病毒,要死也不是那麼容易,在自然界,它事實上是不會死的,每個病毒都是複製完全一樣的東西,除非它突變,沒有突變之前,都是完全一樣的,它不會死。

我們怕死主要是因為怕「我的」認同死了,當我的認同完全在你身上的時候,我就不會死。用基督教的話來講,耶穌基督死了,他的門徒活了,他的門徒替耶穌基督活著。你怎麼解釋信耶穌基督永生?什麼叫做「永生」?永生就是有人替你活著。有人替你活著的感覺,是你的子女沒有辦法取代的,你還是覺得你的子女跟你不太一樣、不夠像,這個孩子不像我,因為你覺得你跟子女沒有同心。

同心是不死的關鍵,我們能不能跟別人同心,能不能跟很多人同心?細菌它不會怕死,因為太多太多細菌跟它同心,所以它不會死。不怕死唯一的可能就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跟你同心,至少有一個人跟你同心,你死了,他還活著,他真的可以替你活著。

學生問:請教導師,生在台灣,我們現在當父母親的最關心的就是小孩子的教育,台灣這幾年因為教育改革,改得大家頭昏腦脹。我不曉得以佛法的觀點,該如何在台灣這樣一個教育體系下來教育我們的小孩?

導師答:我們今天有提到一個基本觀念,就是我們的小孩的生活跟知識沒有結合,我覺得我們的小孩不認識兩性問題,我們的國中生經常開黃腔,這在美國是幾乎沒有看到的現象。有一位學員舉一個例子:他說他平常用的教鞭不見了,他就問學生:「我那一支棍子呢?」學生回答:「是不是長長的那一支,有多長?」學生就會用那種性暗示的話來跟導師講話,這在美國不太可能發生,但在台灣卻經常發生。同時,對女性的身體也沒有尊重,我們的男孩子對女性的身體沒有該有的尊重。為什麼?這是我們要教育的,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,為什麼我們的男性,我們台灣的男人很容易把女性的身體當成一種工具?我們要教啊!真的一定要教啊!「兩性問題」確實是各級學校的重要課題。

「男女學生如何對待?」國中非常重要、高中非常重要、大學非常重要,每個教育階段都非常重要,我們要教啊!因為我們一切的錯都錯在這裡,錯在兩性的對待,然後影響到父母子女間的關係,影響男女情愛對待的關係。

目前社會上男女情愛的對待關係都相當地不好。我們不懂得如何對待對方,不懂得尊重。成長過程中,沒有人引導他們什麼是兩性關係,沒有人引導他們什麼是真正的情,真正的愛,沒有人。從小到大,沒有人引導我們,彼此都是在摸索中跌跌撞撞,一路走來到現在,很可能還是不懂。男人不懂女人,女人不懂男人,我們沒有學到什麼。

你就是結婚了五十年,你是個男人,還是不了解女人,我們的悲哀在這裡。我們沒有這種兩性問題的教育,沒有!真的沒有!不只是先生不了解太太,是男人不了解女人,女人不了解男人。我甚至可以告訴你,婦女會在開會的時候,所講的內容大部分男人是不同意的;男人在開會的時候所講的婦女,婦女是不會同意的。男人討論女人,女人不同意男人討論的內容;女人討論男人,男人是不同意女人討論的內容,彼此之間鮮少交集。很多的開會都是情緒性的發洩,不是真的有誠意要談。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變得這樣!

所以我們要教什麼?教「兩性問題」、教「生活與知識結合」、教「如何發現問題、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」,然後很篤定地,一個步驟、一個步驟地去解決。我們還是要教他數學、要教他國語、要教他常識,但不是要讓功利主義沖昏頭,是要告訴他:「學數學不是為了數學,學數學是為了愛的表達。」

你會覺得很奇怪:學數學為什麼是為了愛?學數學是在學習面對問題的耐性,也是學習面對問題的善巧。一百個數學題要求一百分鐘做完,每一題是一分,現在考卷一發下來,面對問題、你看到第一題要三分鐘,你就要放棄,先做那三十秒、二十秒可以解決的問題,這樣就是在學習面對問題的能力。你願意面對問題,很有耐心、很有步驟地去解決,這就是愛心,所以學數學是為了愛、為了溝通;學國語也是為了愛、為了溝通。學任何功課都不是為了考試考滿分,不是為了考得讓父母滿意,不是在滿足別人的虛榮、不是在滿足社會功利主義對我們的要求。

這並不是說成績不重要,成績是為了不要打擊彼此的信心,我們關懷對方的成績,不是關懷高或低,我們是關懷他注意力是否能夠集中,這就是我們學校教育值得重視的地方。我們要關懷學生學習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是什麼?為什麼他們沒有讀書的興趣?引發、誘發他們讀書興趣的動力是什麼?要去面對這些問題,要去啟發、引導年輕一代的學生,增加他發現問題的能力,面對問題的勇氣,提出解決問題方法與步驟的能力,而不是只會表達而已,不是只是會演說比賽而已。他會發現同學之間關係的摩擦來自那裡?他可以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方案,他可以發現問題。

一曄(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)補充:

我就談一點點學法的心得。我以前也是學女性主義的,學完之後我對女性主義最大的感動是,其實他們宗教性很高喔,跟導師講的是一樣的,他們要解決人世間最難的問題——兩性問題。而且他們充滿了勇氣,他們很多人幾乎是革命性的走出去,我在國外碰到的指導教授真的就是上街遊行運動,而且是愛心充滿。

我回國之後,當然也想要貢獻所學,我也發現國內的女性運動,也有同樣的特色,我也很欣賞他們,但是我發現他們還沒有抓到問題的根。國內的女性運動,當然也是關懷一些家庭問題、性犯罪的問題、在政治上或制度上去爭平等的問題。這個問題當然也有人去爭取,但是我想最難、最重要的,還是溝通的問題吧。如果說溝通的問題能夠解決的話,制度上面能夠獲得一個圓滿的解決之後,最主要還是要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對待上。所以這個東西還是很困難的,因此我覺得在宗教上面,如果能夠非常活潑的教我們怎麼重新去面對對方,也許才是真正能夠解決我們日常生活的苦處吧。

我對佛學不是專家,我很欣賞的是導師剛剛所講的一些佛學的解釋。例如對苦集滅道的解釋,很多專家都有很多很多的解釋,但是導師用非常非常很符合一般學校教育的方法,從佛陀的角度來講。苦就是去發現問題,集就是找到問題的根本,滅就是知道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,道就是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。我發現這個對我的教學也蠻有幫助的,對學校的教育或是一般的生活教育也蠻有幫助的,我發現我回去學校跟我的學生講的話,他們讀書就有了真正的目的跟價值呀!就是這樣子。謝謝。

學生問:剛剛導師談過一位女作者,她的先生對她很體貼,他們生活很美滿,但後來她還是選擇自殺。導師說那個女的,其實才是真正懂得生命的人,可否請導師多說一些?

導師答:這一位女作家就是她的感情很豐富,她對生命很敏感,很容易發現我們的生命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那麼大,還没有出路。可惜她不肯學習宗教,小說家眼中的宗教,是主流派的宗教,他們不願意去認識非主流派的宗教,他們以為宗教就是現在市面上看到的那一種。什麼是佛教?想到的就是佛光山。什麼是佛教?想到的就是慈濟功德會。什麼是佛教?就是中台山、法鼓山。看到了一些宗教現象,他們不滿意,也不願意去接觸。

所以,一位受到社會肯定的三十二歳的年輕人,在小說上有成就,那麼有才華,最近幾年小說寫得那麼好,卻選擇結束生命,他媽媽說:「我兒子的痛苦一定遠大於父母失去兒子的痛苦」。這些作家,他們敏感的心裡到底在痛苦什麼?很多內心的事不是談一談就可以溝通的,他們發現了生命的痛處。

剛提到的那位女小說家,她講過一句話,她說:「逃避生命的痛苦,而得到內心的寂靜,我不要!」她寧可面對生命的痛苦,生命的痛苦真的很痛,很痛!你愛世間的人,你會愛得很心疼,就像德蕾莎修女講的「love hurts」,她說愛,好痛啊!愛得好痛!一個沒有真正信仰的人,又是一個很敏感的小說家,你真的會很痛,真的會很痛苦,因為那實在太痛了。當你那種悲心一直湧現的時候,你眼淚會掉個不停,會一直掉,一直掉,你會覺得没有路了,没有出路了,你會覺得好難過、好傷心,你個人再怎麼樣地幸福,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,無法解決的,這真的是很難堪,好不忍心。她又不願意選擇寂靜,她不願逃避生命的痛苦而得到寂靜,她不要,他寧願面對。但是當她面對的時候,她又實在是很不堪!没有宗教信仰、没有宗教智慧的話,她真的没有辦法承受那一種苦,那是不可承受的重啊!不可承受的重,所以他最後選擇死亡。那一種痛,已經不是個人的痛,而是別人的痛就是他的痛。

這個世間太多人的痛,他没有辦法承擔,承擔不起啊!因為那不是個人的痛,那不是她幸福的婚姻所能夠蓋過的。當一顆心很敏感,自他的距離就不見了,別人的痛就變成自己的痛。他會覺得好痛、好痛,好想幫忙對方承擔,但又承擔不起,因為幫不上忙啊!太多的痛苦你幫不上忙,但是你又那麼地敏感,就覺得好痛苦、好不忍心啊!你看那兒童被虐待,你好不忍心啊!看到世間的暴力,好不忍心啊!看到人類的殘忍,好不忍心啊!對他而言,接受世間苦難與冷漠無異,接受世間苦難而無所作為就是虛偽!接受世間苦難而做些慈濟更是虛偽!沒有勇氣面對問題而一味模糊問題的焦點,簡直就是欺騙!

學生問:導師說:「談戀愛的兩個人要目標和方向一致。」我想問的是:目標和方向是什麼意思?是價值觀嗎?想聽聽導師的經驗談。

導師答:就是價值觀要一樣,生命的期許要一樣。我們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麼?那一定是超越個人的。如果是限於個人,一定會有很強烈的不同的意見。它一定是超越兩性對待的價值觀;一定是超越世間的價值觀。

我的心路歷程没什麼。夫妻間如果目標不一致,大概也不會在一起,會在一起就是已經超越了,超越了兩性的對待,超越了夫妻的對待,我們只是朋友,很單純的朋友。

學生問:分享應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,所以我決定分享。因為這一段時間,我經過了人生的一些高潮和低潮,所以這段時間體會到佛陀所說的法,就在我的現實生活裡一步一腳印地走過來。

去年暑假我參加了二十幾天的禪修,發現那一幕幕的戲不斷在眼前,歷歷呈現出來,讓我感受到佛陀所說的法在現實生活裡就是這樣子:生老病死、怨憎恚、愛別離、五蘊熾盛,就是這樣子一直交織著整個人生。我發現我們每個人必然會經過這樣的過程,没有一個人可以逃避,也没有一個人可以避免。這個戲裡面,我們當主角的時候,我們要怎麼地去面對它?當這個戲在不自覺中一直出現的時候,身在戲中,我們要怎麼地去扮演這個角色?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没有幾個人可以很順利地過一輩子,當逆境出現時,怎麼勇敢地去面對?當困境出現的時候,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去面對它、解決它、渡脫它?不管有没有來生,我們没有辦法了解這麼多,就以我們有限的知識,當下就是今生今世,我們就可以明白,我們很多的習性都是從小被業力驅使著,習性一直在影響我們生生世世,没辦法去了解,這是過去或者是未來?

習性深深地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,我們一直以為我們的想法、做法是為對方好,可是卻常常没有站在對方的立場想,給他的往往不是他需要的,因而我們會受到一些挫折、傷害。這兩天我是慕導師之名而來,十幾年前就有看過導師您的大作,這兩天真的收穫很多,我可以深深感覺導師一直要把佛陀的法傳播出去。那種深愛不是普通的愛,是一個自發性流露,那深愛不是我們嘴巴所講的,而是我們對整個大自然、對眾生的關懷。

不忍眾生苦,我們想拔他們的苦,可是我們又覺得力量不夠,承擔不起,那種深深的痛,我們没辦法,我們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。我深深體會到以前所學的法、所了解的法只是在法義上的了解,真正能夠在生活裡用得出來的並不多。這兩天我發覺內在的不忍之心一直不斷地出來,見到一些朋友、同修的相出來時,我的心會被帶動、被挑起那種不忍。不忍他受苦,不忍他還陷在那種環境裡面,這種心被挑起來了。剛剛聽到導師的開示,我們知道眾生的苦,我們希望把這個大愛播放出去,可以幫一點忙,可是又没有辦法幫所有人的忙,我們想幫忙,可是又力不從心,這當下的智慧到底應該怎麼樣去選擇?我們有很多選擇要或不要,要怎麼做?怎麼取或捨?這要有怎麼樣的智慧去判斷?我們應該做怎麼樣的一個選擇,才是對我們整個宇宙人類比較好呢?

導師答:這需要建立一個模式。在宗教裡面,稱之為僧團,我們要建立僧團,就像我們有聞思班、共修會,就是在建立人類行為、互動的最好模式。目前這階段我們還在做模子,還没有準備大量生產,也就是說我們目前還不夠好,聖弟子法脈這個團體還不夠好,所以我們還在學習與摸索,試著找出真愛的互動模式,因為我們的團體裡面還有人我比較的問題,例如還有比較誰優秀啦!誰比較能夠領導啦!還是有這樣的問題。雖然道理上我們都知道,但是在實踐上,我們做得真的不夠好。只要做得夠好,我深深地相信只要一所小學經營得成功,台灣就會引導世界的風潮。

我們都很小看台灣,事實上,只要有一所小學辦得成功,就可以成為世界所有教育的一個典範。同樣的道理,今天只要我們有一個小團體成形,這個小團體的團員真的都是聖弟子,那這團體就可以領導全世界,絕對可以﹗但是它必須是貨真價實,必須是極度的實在。所以不要小看一個三十個人的團體,只要這三十個人真的都是聖弟子,我保證他們就可以領導全世界,這不是夢、不是幻想,那絕對可以實踐。只要三十個人就好了,一個三十個人的團體、裡面都是聖弟子,那這個團體就可以領導全世界,全世界的新聞記者都會去採訪,都會驚歎竟然有這樣的一個人類團體,因為全世界人類團體裡面,到目前還没有這樣的團體,還没有三十個聖弟子聚在一起的團體,全世界還没有,只要有的話,那絕對是世界的大新聞。

你懂我的意思嗎?今天我們之所以没有對這個世間發揮正面的影響力,那是因為我們不夠好,我們都還不夠好,只有這個原因,不是因為我們人微言輕,不是因為我們人數少,絕對不是,而是因為我們的品質還不夠好。當我們的品質夠好的時候,人數不用多,只要三十個就可以了,三十個人就可以影響全世界。

學生問:導師好,我發現周遭的人很多都是不快樂的,比如有很多女孩子結婚後都會抱怨,十個裡面有八個都說他們的婚姻不快樂。當然這裡面也有感情很不錯的,可是這很不錯的裡面,當他們面對死亡時,若是一個不在了,那另一人面對的也是一種痛苦。我覺得一個人出生到往生的過程,好像他都只是一個人的存在。

當有些人慢慢地接觸宗教領域後,他理解到真心要走的路是什麼後,他要的是一個無私的愛,那他就不會走入婚姻,因為他要的是無所求的愛,這樣會不會變成很多人都不投入婚姻?如果以台灣來講,漸漸地很多人受到這種感召力之後,他們會不會以後都不走入婚姻?或者是已經結了婚的人,他們接觸這些理念之後,如果先生和太太無法同一理念的話,會不會反而變成是一種苦?就如同剛剛導師講的那個女作家,婚姻幸福對她來講並不是真的幸福,而是一種苦,那她看到這些苦的時候,她怎麼去承受?她不能夠承受的時候,她如何看待她往後的生命?請導師提出您的一些想法,謝謝!

導師答:基本上這是涉及對人性的了解,基本上人性都是非常的美好。如果我們真的要走出最美麗的路,想要走出感情、婚姻的枷鎖,唯一的可能就是走出那個最美麗的人性。我們要走出生命最美麗的人性,這是没有辦法妥協的,你的配偶只能跟進,只能同意或者離婚,没有其它的路。如果還没有結婚的話,兩人必須很清楚他們日後要走的路,不然的話,最好不要結婚。你會擔心如果這樣的話,台灣人會不會越來越少人結婚,不用擔心啦﹗迷糊的人永遠很多。很多人說:「你們這樣修行,這樣子都不結婚、不生小孩,那人口會不會減少啊?」我說:「還不到那個時候,還不到煩惱這個問題的時候。」

今天全世界主要的問題,就是人口過多。很多人都提到戰爭問題、種族歧視問題,其實這些都不是問題,全世界最主要的問題,就是人口問題。人口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根源。科技的扭曲都是因為人口問題,人口問題一定導致大量生產,大量生產一定導致科技扭曲,科技扭曲一定導致生態破壞,生態破壞一定導致社會汚染,它是必然的。它是一個單向的流程,它不可能逆轉。只要不解決人口問題,一切問題都不可能解決,因為人口決定大量生產,大量生產決定海洋資源山坡地的開發、資源的濫用,那是不可能逆轉的。你只有不斷的開發,只要有那麼多人口,它就一定需要大量生產,大量生產一定會扭曲科技的發展,它一定會往基因工程去發展,基因工程一定會破壞生態,一定的﹗不可能有第二種可能。涉及基因工程就太多變數,你根本不知道,因為科技能夠做的東西,都是很狹隘的範圍,就像當初引進福壽螺一樣、就像當初引進吳郭魚一樣,你不太可能知道對整個生態的衝擊力!

科技的專長是集中在一個很小的領域,就可以做得很好,一涉及別的連鎖反應,它就没有辦法知道了。實驗室的東西是很有限的,它能夠控制的變項很有限。地球那麼大,那種變數,那種大自然的變化,它根本無從知道,不可能知道的。這一切的不知道都受到產業的影響,一切科技的背後一定有產業在支持。今天科技的發展都跟商業有關係、跟製藥業有關係、跟資源的開採業有關係,這一些東西背後都不離利潤的考量,而利潤背後的東西,它都是針對大量的人口市場,所以它是單向流程,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。宗教就是在停下來,幫這個東西踩煞車,好好地停下來。人口的成長一定要負成長,要提高人性的品質,在量上一定要減少,人口有那麼大的量,它就不可能提高品質,不可能的﹗資源就是那麼有限啊!人口成長突然緩和,是會造成老人人口過多的社會問題,但這是生命轉型的陣痛,一定要面對的。

學生問:如果是這樣,宗教可以幫忙踩煞車的話,那以印度跟中東地區來講,我看到的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好,宗教反而給他們帶來很多的苦,不知道導師怎麼去看待這件事情?

導師答:大部分的宗教徒不是宗教徒;大部分的佛教徒不是佛教徒;大部分的基督徒不是基督徒;大部分的回教徒不是回教徒。我們現在先澄清這一點,你是某一個宗教的信徒,不等於你了解那個宗教,不等於!完全不等於!所以我們講的是真正的宗教,真正的宗教它是一定非常理想的、非常浪漫的,極度浪漫的、極度開放的。真正的宗教徒,他的心量是無比大的,他無比勇敢地想走出生命的痛處與最美麗,那樣子才是一個宗教徒。只要你不具備這樣子的品質,他就不是宗教徒。一個聖弟子,他就是無比地勇敢、無比地熱情,他願意走出生命的痛處與最美麗,他的生命是充滿了感動,他經常都在感動裡面,他經常願意面對生命的痛處,所以他很勇敢,心量非常大,這才是宗教徒。

你剛剛講的回教徒的問題很多,因為他們不了解什麼是回教,就像佛教徒不了解什麼是佛教,這是很平常的事。基督徒不了解耶穌基督,這是很平常的事,不是很奇怪的事情,因為宗教没有質、只有量。今天世間的問題,就是品質低落,我們文化的品質很低落,我們看問題都是在抓表相,好像我們在看檳榔西施一樣。你們看到很多檳榔西施就說那是妨害風化,我看到的不是妨害風化,我看到的是違章建築、妨害交通的問題,我不覺得妨害風化,穿得又没有比泳裝少,哪有妨害風化?用有色的眼睛看,就看到妨害風化的問題;沒有用有色的眼睛看,就只有看到違章建築的問題。

學生問:剛才導師提到要營造一所很有影響力的小學,我很想了解導師要怎樣營造這樣的一個學習環境,並造成風行?

導師答:讓我們的小學生提出他們發現學校有那些問題,他要去發現學校的問題,還要去幫忙解決問題的步驟,還要幫忙設計。要讓我們的小學生很有發現問題、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給他們一百題數學的時候,要教他們每一題都一分的時候,你要有一個直覺,如果第一個問題要花你三分鐘,然後它只價值一分,那你就不要做,然後有一個問題,只有十秒鐘就可以做的,你先做完。先做三十秒可以解決的問題,你要有很快的判斷力,學數學是在學這個,不是在學說你數學一百分,而是學你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一個問題拿來,很快地你就會判斷:這個問題不值得做,因為要花三分鐘,它的價值只有一分。除非說他有註明這個問題價值十分,這樣你才值得花那十分鐘,這是簡單的數學觀念,這個馬上就要用上去了。

你不能第一題做完才做第二題,第二題做完才做第三題,最難的問題都在前面十題,那後面九十題很簡單的,你都不做,那十題就把你考倒了,結果你考了十分。雖然你數學能力很強,但是你面對問題的能力很低,對不對?你以為你很聰明,專門挑難題做?這就是我們怎麼去引導我們的學生,告訴他們學數學不是為了數學;讀國文不是為了讀國文;讀英文不是為了讀英文;讀地理不是為了讀地理,這些都是在學習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學生問:我們的教育政策目前是搖擺不定的,身為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,我們面對一個九年一貫的課程,相信在座的各位導師感受蠻深的,就是說我們都很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越來越好,但是實際上對這樣教育政策的執行下,我們會覺得蠻無力的,我們也希望能夠給孩子一個更正確的人生觀,就像導師您講的,讓他們能夠從生活當中去發現問題、面對問題,甚至有能力去解決問題,但是礙於上級長官的規章,還有面臨教材的內容、教學的進度等等的壓力,甚至家長的一些壓力,都會讓我們不曉得如何去營造這樣的一個小學?我不曉得在這樣的體制之下,我們要怎麼樣地去突破?

導師答:我會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,去找跟我同心同事的導師、同事,一起來想辦法、來面對問題。我們也是要面對問題,不只是敎小學生來面對問題,我們也找我們的同事一起來面對問題,互相喚起熱情、喚起他們的理想,不要讓這個火種滅掉。我們要再度活出生命的尊嚴,一個做導師的尊嚴,一個做人的尊嚴,勇敢地一起來面對問題,多說一些鼓勵的話,少說一些無力感的話。絕對可以就現有的體制來面對、來挑戰,我會在現有的體制下找同心同事的人,一起努力。我相信「三人同心,其利斷金」,絕對相信﹗

學生問:可能接觸了幾年的行政工作,看到這樣子的亂象,有時候會覺得有股衝動,會很想跟大家一起來,大家有志一同把我們的孩子教好,但是也會面臨一些磁場不太一樣的導師,不知要怎麼樣去影響他們?常常會覺得抓不到要領。

導師答:要不斷地分享生命的喜樂,我們要用生命的喜樂來接引他們,然後讓我們一起來活出宗教信心的境界。宗教的信心是很活潑的,這樣子的人生觀需要推展出來。宗教境界就是人性的最高境界,心量廣大而勇敢。我們本來就是要學習面對問題,甚至關心這些導師的家庭、他們的小孩問題。我們一起來關心、一起來探討,真的用愛,用真正的愛來關懷他們。如何讓我們的同事、導師的心都能夠真的找出來?基本上我相信每個人的心都是一樣的,就是需要真情的呼喚、不斷呼喚﹗篤定地呼喚﹗不要害怕,不要覺得他不可能,每一個人都可以。

學生問:剛剛您提到目前從事教育最重要的是認識「兩性關係」。那針對兩性關係,在人性有男性、有女性的差異性,我想請導師就您的看法,給我們一些開示,如何來認識?因為在我們没有認識之前,我們没有辦法做一個轉化及面對問題的能力,因為我們不了解,所以我們没有辦法去面對跟解決問題。

導師答:我們都會把男性的角色固定化,把女性的角色固定化,我們受了太多文化制約的影響,我們有很多的成見,所以第一個要做到的是没有成見。什麼是男的?什麼是女的?我們來問這樣的基本問題,「我不知道!」因為我不知道,所以我非常地開放。我不曉得什麼是男的,我不曉得什麼是女的,就是不要有認識。所謂超越兩性對待,就是你對男女没有什麼認識。我所知道的是一些基本的生物學現象,但是那是生物學,不是人性。我知道有一種侏儒黑猩猩,他們透過性來建立親密的關係、來建立幫派式的關係,每次打架,只要他們有裙帶關係的、有發生過性關係的,他們都會結成一黨,打那没有性關係的那一群。他們透過性關係來取樂、來建立交情,他們似乎没什麼嫉妒的問題,但是他們是黑猩猩,他們不是人。不管人類的基因跟黑猩猩的基因有百分之99.9的相像,那個都不重要,因為我看到的現象是「性」不可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不可能的!人不可能像黑猩猩那樣透過性來建立同志式的感情,我不相信,這基本的認識在這裡。

我們要回到基本的認識,基本上我對男性女性没有成見,我只是說關係不可能透過性關係來建立。很多男人以為這樣,很多女人也以為這樣,甚至可以說,百分之九十的男人和女人都以為可以透過性關係來建立親密關係,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。有這個誤解,就不可能了解男人、不可能了解女人,這是主要的問題。那我們是透過什麼來建立兩性的關係?我們一般人都以為透過性,透過「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」那樣子來建立。其實不是,我們男女永遠都在誤解中,而且都在對待中。這個問題須要用各種個案來分析。理論上只能暫時講到這個地方。

有部電影「當哈利碰到莎莉」是在探討男女間有没有友情的存在。我的答案當然是絕對有的,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相信,大部分的女人不相信、絕大部分的男人也不相信,這個不相信就是我們的障礙,真的是障礙。所以今天的問題男性對女性的了解、女性對男性的了解,而是我們對關係的了解。我們對關係不了解,而且是不相信,這個不相信本身就是大問題。為什麼那麼不相信呢?為什麼我們相信男女之間唯一的可能就是愛情?當你的配偶跟另外一個異性朋友有說有笑的時候,為什麼你那麼不安?為什麼我們那麼不信任?這個問題不解決,友情的問題就没有辦法解決。友情的問題没有辦法解決,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就很大,這就是兩性問題的障礙,絕大的障礙﹗為什麼你的配偶跟另外一個異性朋友有說有笑時你會不安?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,而且要徹底地解決,要徹徹底底地解決!這裡面就需要絕對的信任!

「没有絕對信任的婚姻,我不要!」要有這種氣魄、這種理想、這種浪漫,你有嗎?你有這種勇氣嗎?年輕的時候,當我發現我會嫉妒,我覺得我没有資格談戀愛,因為我覺得我不是愛她,我覺得我是在保護我的感情,我很慚愧。我很難以相信我會嫉妒,我非常地難以相信,我認為我是一個修行人,怎麼可以嫉妒?怎麼會嫉妒呢?我感覺到不安,當她跟另外一個男人有說有笑的時候,我感覺到不安,我對這樣子的一種反應很訝異!我没有辦法妥協,我没有辦法對這樣的一個感覺妥協,就是因為這樣,我決定要走出來,我非走出來不可,因為那是我生命的痛處,痛啊!我没有辦法對我的嫉妒妥協,我絕對要做一個乾淨漂亮的人──没有一絲一毫的貪嗔癡。我決定要走出來,終於走出來了,我終於可以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這樣子的生命,全世界最美麗的生命。我們的感情是全世界最美麗的感情、最純真的感情,它不再是夢想,不再是理想,而是我們每天的生活。

學生問:接著導師後面的那段話,您說現在您可以做到没有貪嗔癡,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?可否請您進一步分享?

導師答:就是你所有的起心動念只有慈悲喜捨,沒有別的。

學生問:那是一個非常寂靜的、没有對待、分別的,也就是一個無我的感覺嗎?

導師答:對。

學生問:我很感動!

導師答:我也是。我從小就很愛哭,對別人的苦非常地敏感,比一般的小孩敏感,從我五歳開始,我就天天哭,天天哭,不是誇張的,真的天天哭。我看到人家吵架,我就掉淚。我的生長環境太容易看到人家吵架,太容易看到那種兩性的對待,我好痛苦,好痛苦!我決定要走出這個痛苦,我大部的眼淚都是感動,不是委屈,不是個人的問題,好不忍心那種苦。怎麼會這樣子呢?我不相信,我不相信人性是這樣子。我覺得是文化的扭曲,家庭傳承的扭曲。

我成長的家庭完全没有宗教背景,我會走上宗教的路只有一個原因,因為我對苦樂很敏感。我小時候就很痛苦,不是因為我父母不疼我,而是這個社會那種貪嗔癡的回向讓我很痛苦,我没有辦法忍受!我本來讀到初中二年級成績都很好,走上宗教的路之後,變成三科不及格。當我發現宗教這條路之後,我不再對學校的東西有興趣,當時因為没有人引導,所以就没有辦法兼顧功課,變成對宗教的一種狂熱、非常着迷。天天打坐,天天讀宗教的經典,什麼經我都讀,基督教的聖經我讀,回教的可蘭經我也讀,對宗教完全没有成見。

我覺得真正的宗教就是心量廣大,就是謙虛,就是願意跟人家學習。後來我發現大部分的佛教徒不是佛教徒;大部分的基督徒不是基督徒,因為他們没有超越自己的宗教本位,我看到宗教之間的紛爭,那都不是宗教的本意。聖弟子法脈的工作就是讓最貧窮的心變成最富有。富有是因為你願意和人家分享。我們要很篤定地來走這一條路,絕不退縮﹗

最後我們就以最由衷的心來練習「心口一念」,讓我們的心跟我們的口說出來的話變成一種許願。讓我們的聲音來震動身心,打開我們身心的隔礙。我們現在請大家合掌來練習唸迴向文:

願自己心量廣大,無比柔軟,無比謙虛,無量愛心,無量勇氣。
願,深深地願,願我們的親朋好友一起學習真正的愛,
願一切識與不識,少苦離苦、心心相印。

感謝大家,祝福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