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霸凌凸顯的「罪」

  (12-28-2014一心)
再讀一次《別把心門關上》:世間資訊如微生物繁衍,微生物有益有害,需要的是思考力和判斷力的免疫力培植。永遠用不知道、不判斷的謙虛來虛己以待,才能空出心來,學習真正的知識。
「批判對錯」是讀者的事,
「証明有無」是檢察官的事,
「判有罪無罪」是法官與陪審團的事,
「真的有罪嗎」是上帝與自己良心的事。
陳為廷事件看到,我們的社會有很多志工式的風紀股長、檢察官、法官,根據片面事實就可以記警告、起訴、定罪、判刑了。
然而,見樹不見林的討論,並不會防止類似的事情繼續發生。家庭中的霸凌,校園中的霸凌,職場中的霸凌,軍隊中的霸凌,政府對人民的霸凌,民意代表對民意的霸凌。公權力強迫世世代代的子孫生活在看不見的核災風險中,強迫下一代承擔上一代留下的環境負債、政府負債,處處是更恐怖更一面倒的霸凌。

對陳為廷的集體性霸凌

(2014-12-25一書)
網路上一片撻伐,對於一個曾被連續性騷擾、性霸凌的男生而言,可能覺得莫名其妙。
莫名其妙的是撻伐者真的會區別性騷擾、性霸凌、妨害性自主的界線嗎?
性騷擾(告訴乃論罪)、性霸凌、妨害性自主(公訴罪)不只發生在男對女,也發生在女對男,或男對男,甚至發生在女對女身上。
這種身體侵犯通常發生在某一方強凌弱,統稱之為「性霸凌」。刻意強調男對女,是因為社會上大多數人認為男強女弱,但對一個曾被女生或男生連續性騷擾、性霸凌的男生而言,性霸凌就是性霸凌,沒有男對女、女對男、男對男、女對女的差別,只是被「性霸凌」的男生可能比被「性霸凌」的女生更羞於啓齒。

請接納不一樣的愛

(2014-12-22一圓)

歸亞蕾沈重一句「她是我妻子」,道盡世間的愛不是蠻橫的法律所能阻隔
畫面中,病患需緊急開刀要親屬簽名,歸亞蕾表明是病患的好友,醫生:醫院規定要親屬才能簽名,拒絕她的簽字,畫面轉到她急著找患者親屬的身影,那份焦慮是任何病患家屬都可感受到的苦。
結果來了個只有血緣關係,卻無任何親情交流的姪子,這影響了患者被醫治的權利,錯過醫治的最佳黃金時間,讓活者留下深深的痛,就只因為他們是女女結合,冷血落後的法律依法不給予通行證
就一張蓋了章的紙,能代表什麼呢?能夠保證男女結合的愛,勝於任何女女、男男的愛嗎?情愛是靈魂的結合,由兩顆真心來決定,不是由有沒有性能力或生殖功能來決定。情愛像「結拜(kiat-pài)、換帖(uānn-thiap)」,豈可以性別來度量、來框囿設限。異性才能結合,就好比古人把同姓結合都當做近親通姦一樣荒謬!何不讓情愛像結拜、換帖一樣自然!

兩部同性戀紀錄片

(12-17-2014一虹)
淡水文化基金會淡水藝術工坊播放兩部同性戀紀錄片-2000年的歷史課(History Lessons)1994年的在南非出櫃(Out Of South Africa),導演芭芭拉‧漢默爾(Barbara Hammer)
第一部拍性解放身體的自由,美國很早就有女同志軍營、女同志選美,感覺好像來到「女人國」,性挑逗好像少女對身體的探索。有男生在座欣賞也沒被礙著,因為我嚮往靈魂層次。
第二部同志在南非開會,討論議題包括跟父母坦承性傾向、跟喜愛的同性表達愛、如何面對學校社區的排斥、自我認識找到自己的主體性。有非洲黑人說他們不知道有同性戀這回事,即使跟同性有身體的接觸,他們也不承認是「同性戀」,大概以為只是兩小無猜吧。這個族群最保守最排斥同性戀,也是最容易感染AIDS的,是因為他們知識匱乏,不承認也不願作防範吧?有位女性同志說因為伴侶是女性,會被非洲男人當作處女而想強暴她,這是非洲女同志最大的危機。

有一種愛小小無量

(12-06-2014 一心)
男孩與女孩相遇不久、發現對彼此都有好感之後,女孩說:我是手榴彈,會傷害每個跟我有關的人,我必須將傷害降到最低。
兩個人,其實,都把死亡放在心上了,但女孩的選擇是安全防護,男孩的選擇是把自己攤開
男孩主動去了解女孩的生命,不是她的病情,而是她的喜歡、她的恐懼、她的一切一切,甚至把自己身為癌症兒童的珍貴願望與女孩分享,一起踏上荷蘭的圓夢之旅──去拜訪她情有獨鍾的作家。
作家助理,帶他們去參觀了安妮法蘭克之家。二次大戰期間,少女安妮為躲避納粹屠殺,與家人藏身在頂樓密室中,長達兩年,最後被密告、逮捕,在集中營身亡。這個紀念館,完好地保存了當時的原貌,用來掩飾通道的書櫃、狹長的樓梯,就跟安妮日記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樣。

從感情依賴走到感情獨立

(11-16-2014 一心)
生命之歌第三堂主題是關係倫理。
我們都同意,愛是要來讓人自由的,我們都同意,所有關係的初衷、包括家人之間的關係,都是為了讓每個人實現真正的自己,然而,為什麼我們常聽到人說愛是束縛(love binds),愛是盲目(love blinds)為什麼很多時候,我們在關係裡感覺到的不是自由,而是擔憂、恐懼、壓力、罪惡感、牢籠?
邀請大家分享,在關係中感覺自由、或感覺束縛的體驗,新朋友美蓮分享的是母女關係,媽媽總是不斷叮嚀她要如何如何,這樣的態度從小到大都沒變過,彷彿她仍是那個未成年的女兒。瓊慧接著呼應說,她母親也是這樣的,不過,媽媽過世後,她現在想起那樣的叮嚀,卻是很溫暖,說著說著,她眼眶紅了。芊瑜說,同儕間,有時候會為了怕朋友難過,而不敢說真話,甚至,說假話,讓她覺得不自由。純君說,工作上,會為了怕別人失望,而給自己很大的壓力。
我問大家,有沒有能夠貫穿各種關係的倫理,是真的能幫助我們回到關係的初衷?大家回答:信任,關心,尊重

媒體公器侵犯私領域

(10-25-2014一虹)
1999年德國電影《狂琴()難了(Gloomy Sunday - A Song of Love and Death)》電影以一女三男的四角戀為主軸,搭配「Gloomy Sunday」這首傳奇樂曲與猶太悲情,打造出一個迷離苦澀甜蜜傷感的愛情故事。這齣愛情故事告訴世人,能砍殺愛情的只有公權力與人云亦云的思考邏輯。
男主角之一拉西婁成熟穩重,寬宏大量,會做生意。生日那天晚上伊歐娜情繫鋼琴師恩得斯身上,拒絕了漢斯的求婚。走到了一個Y形路口,恩得斯走向左前方回住處的路上,拉西婁說「每個人都必須自由的決定(free to decide)」,帶著微笑,走向了右前方。再回頭,她已然逝去。他失落的坐在河邊,剛好救起求婚不成而跳河殉情的Hans,隔日還送他上火車回德國。
自那夜起,伊歐娜拉西婁恩得斯之間的三人生活就在拉西婁一句「我寧可只擁有部份的她,也不要都沒有」展開三人組合的愛情(ménage à trois)各自找到了波希米亞的幸福

被剝奪的罷免權

(10-11-2014 一心)
美國加州上個月底通過了一項被暱稱為「Yes Means Yes是等於是」的法案SB 967),規定在所有接受州政府補助的大學中,當學生向校方舉報受到性侵時,校方必須採取「正向表述同意標準」來認定性侵是否成立。
有關「正向表述同意」條文內容是這麼說的:
「沒有抗議、沒有抵抗,或者緘默,都不等於同意。正向表述同意必須在性活動中從頭到尾一致,在過程中隨時可以反悔。參與者之間存在交往關係,或者曾有過性行為,都不應該被視為同意的指標。」

越問,心越開

(2014-10-03宥娟)
心裡一直有一個問題,我許多次試著想要探索,但感覺它像是一個古老的結,很難解開,下午的靜坐中忽然像是有所發現
傳統的一夫一妻制,似乎已成為一種人類根深蒂固的制約,似乎,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和保護別人的方式,它甚至是一種信仰與信念,當人們在感情的世界裡遇到困難時,如何的取捨才是兩全其美?既忠於自己又不傷害對方?
想起師說「真愛需要定力」,處理關係,真的需要智慧和冷靜,同理自己又同理別人是因為深深的愛,也需要深深的愛,以及尊重。
性是什麼?師說:「全身從頭髮到腳趾無一處不是敏感區,無一處不流動身體很流動很舒服的狀態就是性,性是生命自然而然的狀態。那麼,有問題的,其實只在想蘊,以及想蘊所延伸出來的種種限制、控制和教條吧!
我始終認為禮教不是用來創造文明,只能夠用來殺人。

男性社會的性別懲戒

(09-09-2014 一心)
強暴會不會是來自於社會壓力下的性別認同框框?就像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為女性爭取教育權,就遭受了恐怖組織塔利班槍擊的懲處。女性比男性學歷高,對男性尊嚴威脅佷大。
在男性中心的社會,女性的髮型、衣飾、適合學什麼(芭蕾、鋼琴、)、不適合學什麼(理工科、),由男性界定。
在男外女內的社會壓力下,男人要像男人,女人要像女人,什麼叫像男人?有女人喜歡。什麼叫像女人?有男人喜歡。
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壓力下,男人不得女人喜歡,就不像男人。女人不得男人喜歡,女人就沒價值。在無後為大的社會壓力下,女人沒生兒子,就要貶值。
如果沒有社會壓力,男人不必像男人,女人不必像女人。男人喜歡自己、不必靠有女人喜歡。女人喜歡自己、不必靠有男人喜歡。人無分性別,只要喜歡自己、嚮往自己的最真,就可以做最真最自然最流動的人,完全不依賴對象的肯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