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電影院看了《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》,原文片名是「Mahler auf
der couch(在躺椅上的馬勒)」,因為,整部電影,是由馬勒和佛洛伊德的心理諮商,所貫串起來的,中間雖然穿插馬勒和妻子的生命片段,甚至,也有一些相關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、描述發生的情節,但基本上,這不是一部寫實手法的電影,呈現的,是馬勒的內心世界和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對話。
電影中有一幕,愛爾瑪在幫馬勒謄寫新作品的樂譜,馬勒說「沒有人可以比妳謄寫得更好。」愛爾瑪,突然停下了來,輕閉雙眼,五線譜已經在她腦海裡轉化成了旋律,令她陶醉,潸然淚下。馬勒看著她,臉上也露出了無法言喻的幸福。
然而,即使馬勒的音樂成就已達顛峰,在發現愛爾瑪出軌後、還是把交響曲獻給了愛爾瑪,兩人的愛情,仍舊一去不復返。
如果只是純粹為了音樂上的交流,他們大可不必在一起啊。愛爾瑪真正渴求的,是把她當作女神般愛慕、把所有藝術成就獻給她的男人,而馬勒真正渴求的,是可以把他看作神一般景仰、衷心侍奉他的妻子。吸引他們的,是這種渴求。造成他們分開的,是這種渴求的無法被滿足。
愛爾瑪對馬勒說:「你不讓我做自己,我才會一直生病。」但什麼是愛爾瑪「真正的自己」呢?
我覺得,真正的愛人,是像米開朗基羅之於大衛像,他說:「大衛已經在大理石裏面了,我只是要把多餘的部份鑿開。」愛人們在彼此身上敲敲打打,不是為了把對方形塑成自己心底的樣子,而是讓對方體會完全的自由,重新看見生命本有的至純至性。
與人往來,為的是在深情凝眸中照見與成全,只有完全的自由、完全的尊重,才能沒有框架、沒有黏著,成全彼此的最真,有了最真,才能開展出最美與最好。米開朗基羅代表的正是一雙不帶成見、沒有設限的眼睛。
如果沒有這樣基本的態度,我們將在關係中,或追尋控制的快感,或費力維持恐怖平衡,直到失速翻車、淘汰出局的那一天,才驚訝地發現,我從未離開過自我囚禁的牢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