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是社會讓婚姻變成必要而不是自然,終身伴侶是每個人都可以找自己希望的人結合,可以自由進出,不以性關係為基礎,是為了增加力量,而不是束縛,無論分合都不會有閒言閒語或是異樣的眼光看你,有始有終不是很自然,但我們的社會不允許我們做最真的自己,會影響自由人,不是自願而是妥協,絕大多數社會的一夫一妻制是統治者方便統治,因為專制統治者不喜歡自由人結合。一夫一妻制迎合了很多人對婚姻的恐懼,不是自己省思過,而是跟著潮流走,最真往往不符合社會主流,甚至是反社會的,但是婚姻真的能保障弱勢嗎?其實是做不到的!」
聞思到這一段內容,內心深表認同,這種感覺,將自己帶回到40年前的我。記得那時的我,對婚姻與傳統道德,也是這樣子的看法。我從不認為一紙婚姻證書能代表什麼,我也不認為結婚後就能白頭諧老,永浴愛河。但是,我找不到觀念相同的人,找不到能夠實踐這種觀念的夫妻朋友。所以我常對太太說:婚姻是需要經營的。
如果婚姻生活沒辦法讓兩個人持續成長,沒辦法讓兩個人活出生命的喜樂,結婚這件事,就如同人家講的,是快樂的結束,痛苦的開始。
離婚這件事,也是個傳統的大麻煩,在我們居住的環境,是不認同離婚的。離過婚的女人(男人卻不會招到過多的議論),在社會上是站不住腳的。因為,會離婚,都是女人的錯! 甚至在過去三~四十年前,有些工作職場,是不要離過婚的女性。
看到這個開示,就很想知道年輕一代的想法,於是將此開示寄給秀枝的女兒,跟她討論一下,紀涵回信如下:
「很贊同師的看法。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,人與人的距離跟防衛中,大家都失去了那原本最源頭(單純)的心,每個人都要尋找真愛,所以身旁(男女朋友)不斷的來來去去,總抱持著下一個會更好的心態,而忘了那就是要回來做最自然跟單純的自己。因而傳統觀念也打破了現在年輕人的思想,結婚、同性戀,但在上一輩的夫妻中,過去的傳統觀念所教誨的(太太應以先生為重、離婚很可恥的)導致老一輩的不敢隨便離婚,因而有家暴不斷的衍生就產生了弱勢族群。」
就像師開示的「要有健康的關係才不會有依賴,留最大的空間給靈魂」那才是兩性交往的前提。